10月20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阔无垠、美丽富饶、充满活力的渤海之滨山东省东营市,考察调研了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地,实地察看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盐碱地生态和农业利用等情况,强调黄河三角洲无论是生态保护还是农业开发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指出土地资源很宝贵,发展抗盐碱作物种植对于提高土地增量很有意义,对中国粮仓、中国饭碗也能起到积极的保障作用。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绵延5464公里,挟带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最后奔流入海,形成了黄河三角洲及其河口湿地。黄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极易受海水内侵等影响,土地盐碱化严重,现有盐碱地面积约800多万亩,水盐障碍问题突出、淡水资源缺乏、生态建设难度大,土地盐碱化是黄河三角洲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的最大问题,因此,改良和利用好盐碱地资源,对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中国林科院十分重视盐碱地生态修复的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早在2011年就与东营市人民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中国林科院黄河三角洲综合试验中心”,现已成为中国林科院开展盐碱地生态修复和湿地保护修复的重要科研平台,为了加快试验中心发展和更好地发挥试验中心在黄河三角洲生态建设中的科技支撑作用,2018年投资1200万,建设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黄河三角洲综合试验中心野外实验站”,极大地改善了试验中心的科研条件,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黄河三角洲综合试验中心野外试验站
近年来,试验中心与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紧密合作,开展了盐碱地生态修复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了盐碱地土壤特征、耐盐碱植物新品种培育、盐碱地生态修复新技术和新模式,成果丰硕,已建成耐盐碱榆科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库1个,建设耐盐碱林草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库1处,基本形成了滨海盐碱地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的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迄今,试验中心已获批东营市长期林业试验基地、东营市生态林业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并被评为2021年度山东省优秀新型研发机构,获山东省财政奖励100万元,试验中心主任张华新研究员被授予“黄河三角洲学者”。试验中心成立以来,科技创新成效显著,获得授权“乔柽1号”等植物新品种9个,授权专利6项,登记软件著作权2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3项。同时,试验中心主动服务于黄河三角洲生态建设,承担了东营市国土空间规划林业、湿地和统筹专项等规划工作;作为东营市政协智库专家单位,积极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承担了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入口生态提升和修复工程,建设了“乔柽1号”柽柳岛500亩,这次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就详细了解了柽柳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盐碱地修复中的作用,试验中心为能够在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中做出应有贡献而感到自豪。

榆树种质资源基因库

重度盐碱地生态修复优良品种“乔柽1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黄河三角洲综合试验中心将乘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河三角洲的东风,牢记总书记关于培育耐盐碱植物,盐碱地农业和生态大有可为的殷殷嘱托,咬定青山,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努力把盐碱地生态修复的精彩论文写在黄河三角洲这边热土上,写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的伟大实践中,为黄河三角洲实现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再立新功。